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查看: 53|回复: 0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布] 半导体“吞金兽”台积电是如何搞到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17:01:22 | 只看该作者

2016年收入增长12.4%,收入增幅为前五强之首。半导体行业起起伏伏,台积店却长盛不衰,多年保持全球半导体前三强,离不开台积电创始人、台湾“半导体之父”张忠谋的个人功劳。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张忠谋老先生,依然执掌台积电,对台积电发展的重大事项做最终决策。1月底,老先生在夏威夷自家泳池边跌到,轻微摔擦伤,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为避免资本市场恐慌,台积电还专门声明张董事长并无大碍。但业界再次纷纷揣测其未来接班人的选择问题。


张忠谋从1955年开始半导体生涯,除1984-85年不到两年时间短暂离开半导体行业外,在半导体行业已经从业60年,可以说半导体已经成为老先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亲自创办台积电,并带领台积电成为全球半导体代工的领军企业,占据半导体代工业的半壁江山。

可以说是张忠谋打造了台积电的辉煌,无愧于台湾“半导体之父”的称号。执着坚持的韧性、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做世界级企业的雄心是张忠谋老先生成功最主要经验。


只因1美元,“误入”半导体,从此矢志不渝坚持60载

1949年,按照父亲的安排,刚满18岁的张忠谋远赴美国求学。先后就读于哈佛和麻省理工,专攻机械工程专业,1952年获硕士学位。因两次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落榜,开始寻求工作机会。


张忠谋更倾心于汽车巨头福特公司,专业对口,公司名气也大。但是,福特公司给的工资比电器公司“希凡尼亚”半导体部门低1美元,张忠谋希望福特提高起薪的要求遭到拒绝。


年轻气盛的张忠谋,觉得很没面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气之下,投身“希凡尼亚”公司,从事锗晶体研发生产。他后来也曾感慨:“人生的转折点,有时竟是这么的不可预期。短短的一个电话,加上一时冲动的青年感情,就让我和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但是,因为这1美元而“意气用事”,也苦了张忠谋,专业完全不对口,全部要重新来过。他只好夜以继日地研读荷马史诗般晦涩难懂的《半导体之电子与洞》,“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并且不断向身边的大拿们请教。经过一年的艰苦拼搏,终于小有成绩,提拔为管理4个人的团队负责人。两年后,因为公司亏损,在裁人上与公司领导意见分歧,愤而辞职,转头德州仪器(TI),继续负责锗晶体研发生产。因工作努力,成效突出,27岁即成为TI锗开发部门经理。


1961年,TI公司保留全薪并承担其他费用送他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效力于TI,负责半导体研发生产。此后十年多时间,是他在TI最春风得意之时。1972年,41岁的他,先后就任TI副总裁和资深副总裁,是TI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的第三号人物,统领TI全球30000名员工,专注于半导体研发制造,逐步确立TI在全球半导体的霸主地位。


1978年,TI向消费电子转型,任命张忠谋为消费品集团总经理,希望他为TI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但他不看好TI向消费电子产品转型,仍持续不断为加大半导体投入而疾呼。这些想法的不到TI总裁的重视和回应,感觉很不开心,1983年离开IT,跳槽的通用仪器公司任总裁,短暂离开半导体行业。


但是,张忠谋的半导体情节并未因此终结。1985年,在台湾方面反复游说下,毅然决定奔赴台湾,帮助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从此,专注于半导体代工业30多年,一手创办台积电,并带着台积电一步步成长壮大。


56岁再出发,整合各方资源,亲自创办台积电

早在1982年,“台湾行政院”院长孙运璇、政务委员李国鼎等就曾游说张忠谋,希望他到台湾帮助发展半导体产业。此后,两人几乎每次去美国必去看望张忠谋,请他赴台。1985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奔赴台湾。到台后,他先任台工研院院长,后又任工研院董事长。


在孙运璇、李国鼎等的鼓励和支持下,1987年,56岁的他决定亲自创办半导体制造企业。在筹建过程中,也得到了孙运璇、李国鼎等充分信任和授权,公司股权构成、治理机制、激励方案等均由他操办。


筹备公司,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他多方奔走,努力筹措,当然也得到了孙运璇和李国鼎等的大力协助支持。“行政院国家开发基金”出资约1亿美金,占股48.3%,荷兰飞利浦占27.5%,台塑等7家私人企业占24.2%。这些资金分5年逐步到位,一直到1992年底才全部到位。


这笔资金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台积电成立初期没有自己新建工厂。台积电的一厂是租用工研院原来已经建好并运行的中试线,厂房、设备甚至办公场所等都是租用工研院的。这大大降低了其建设和运营成本,并在1988年12月就实现了当期盈利。

在此期间,台积电筹措了大量长期贷款(1992年底长期借款余额为32.6亿台币),筹备建设了二厂,二厂一期于1990年4月投入使用,二期于92年6月投入使用,每月产能增加到7.6万片6吋晶圆。


技术来源也是张忠谋要解决的问题。他采取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国际的技术来源,主要来自飞利浦。在筹备期间,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签订技术授权协议,飞利浦提供技术来源并支持开展研发工作,台积电每年支付授权费以及每年按照销售额3%提取的权利金。与飞利浦的合作,不仅解决了技术来源问题,也解决了资本问题,更解决了台积电成立初期的市场问题。


另一个技术来源来自工研院。工研院的技术积累出自此前台湾政府出资购买的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技术,工研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连续几年的研发,并建立了一条中试线,也积累了一定工艺制程技术,为产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台积电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研发,很快就成立了研发部门,并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最初,研发部门由主管生产运营的副总裁领导,1995年专设副经理主管研发工作,研发部门不断壮大,投入不断增加。1990年代中期,研发投入销售收入比达到5%左右,此后大部分年份维持在5%以上,最近几年更是在8%以上。


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也开始逐步向外进行技术授权,到2001年前后,其技术授权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

依靠很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和不断壮大的公司业务。张忠谋率领的台积电也招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张忠谋特别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1992年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1893名员工的比例达到11.6%,199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增长到14.5%。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必须要设立好的激励机制。


成立之初,台积电就建立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下篇文章会专门介绍),让全体雇员共同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对稳定人员队伍,特别是业务骨干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繁城是工研院中试线和半导体研发部门负责人,跟随张忠谋创办台积电,并一直跟随至今,仍然就任副董事长。


现任总经理及共同执行长的刘德音、魏哲家分别于1999年、1998年就任台积电副总经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成为台积电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