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蚌埠院:提升中国玻璃的世界话语权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蚌埠玻璃院的‘杀手锏’还是创新,用创新和工匠精神来促进院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好。”这是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院”)院长、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一直坚持的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作用下,蚌埠院多年来始终站立在世界玻璃的前沿,不断突破行业瓶颈,让中国玻璃行业令世界刮目相看。


    秉承“工匠精神”专攻玻璃60多年,蚌埠院坚持创新,重点攻坚,不断增加玻璃的科技含量,提升玻璃的功能属性,提升了中国玻璃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喜报频传的2016


    2016年,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蚌埠院营业收入和利润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中国建材行业中名列首位。而蚌埠院的创新成果也让2016年的中国玻璃界喜报频传、佳音不断……


    2016年4月8日,第24届国际玻璃大会在上海召开,蚌埠院代表中国承办了这一国际玻璃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会上,蚌埠院院长彭寿获得了“国际玻璃协会主席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玻璃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玻璃界获得的最高成就。


    4月28日,国内首片0.15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成功下线,刷新了世界工业化量产纪录。


    5月12日,蚌埠院所属德国Avancis公司创造了30×30cm2封装CIGS薄膜组件17.9%的转换效率,刷新了世界纪录。


    5月27日,国内首片0.2mmTFT-LCD超薄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刷新了国内薄型化生产纪录。


    7月28日,“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的倾力支持,我国8.5代TFT玻璃研发与攻坚的集结号全面吹响。


    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有多少技术成果的创新就有多少攻艰克难的经历。在中国玻璃产业发展壮大的时代使命下,蚌埠院也一次又一次地创造着奇迹。


    2017年1月9日,蚌埠院又一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最高领奖台,自主研发完成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成果,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项是继2011年“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2013年“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之后,蚌埠院6年内获得的第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国家对中国玻璃创新发展成果的最好肯定。


    电子信息显示面板一度成为我国仅次于芯片、石油、铁矿石的第四大单一进口产品,而占面板成本约30%的超薄TFT-LCD玻璃和超薄浮法电子玻璃长期依赖进口,致使我国信息显示产品价格长年居高不下。蚌埠院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在保障国家电子信息显示产业安全的同时,也让老百姓直接受惠于民族产业的崛起。如今,蚌埠生产的2.5D、3D手机盖板玻璃,已成为华为、小米等手机供货商的主流产品,也为国产品牌手机压缩成本提供了利润空间;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无人潜水器——“海马号”,为我国进军深海远洋领域,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基础原材料。


    在管理创新方面,蚌埠院创造的“科研院所技术、市场双引领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管理”被授予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为加快科研院所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范本。


不完全是科技创新


    “创新往往是困难倒逼的结果”,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改制转型之前,蚌埠院的业务比较单一,以玻璃生产线设计为主,员工有上千人,营业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科研人员也面临流失的危机。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宽,蚌埠院开始进行浮法玻璃的生产和研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浮法玻璃的需求逐渐旺盛,大量的玻璃生产线开始建设,但是,问题很快暴露出来:玻璃企业规模小,产能严重失衡,中低档玻璃产能严重供过于求,高科技含量的玻璃产品则相对短缺。在这样的行业和市场形势下,蚌埠院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它积极调整战略,开始进军新玻璃产业。


    在改革创新上,蚌埠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推动传统玻璃的升级改造——采用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改建投产了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浮法玻璃熔窑及配套余热发电示范生产线,实现产能增加20%,年节约标准煤1.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80%以上,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和升级改造开辟了一条新路。此外,蚌埠院还利用自主研发的在线Low-E玻璃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传统玻璃产业。


    二是推动传统玻璃向高端玻璃、电子玻璃转型——研发了太阳能光伏玻璃、电子信息显示玻璃、节能玻璃等国际领先的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三是围绕主业,拓展相关多元。围绕新玻璃主业,蚌埠院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四新产业。在新材料上,高纯电熔氧化锆、超细硅酸锆、球形石英粉、空心玻璃微珠、高密度ITO靶材等产品都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其中,空心玻璃微珠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已应用在深海探测和航空航天领域,高密度ITO靶材填补了国内高档靶材空白。在新能源上,蚌埠院打通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将新能源材料与分布式能源应用结合,开展新能源房屋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新装备上,发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所需要的新装备,构建了玻璃装备、高端掘进装备、节能减排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等成套装备制造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创新是多方面的,它不完全是科研创新,在产业化上也要创新。”彭寿表示,多年来,蚌埠院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人才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将创新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人才创新,如何把科研人才研发的技术充分实现产业化,蚌埠院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给研发人员一定的期权,让他们除了当好科学家以外,还能当好企业家。


    “创新是支撑我们整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它涵盖了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科研、人才、机制、市场、管理都必须和创新结合起来。”彭寿说。


永不懈怠永远攀登


    在科技创新中的“试错”过程中,蚌埠院不断发现问题,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蚌埠院从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因为科技创新是存在风险的,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在实验的过程中间,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说,蚌埠院以前做的有些材料的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投入了一定的量以后,由于它的某一个环节上、应用上和市场没有很好地接轨,使它在市场上很难销售出去,相关人员后来把它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完全结合起来,产品就很快进入了市场。


    “这对我们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没有这些‘弯路’,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彭寿说,“宋志平董事长常说,创新的核心是不能倒下,我们的创新一定是连续的,不是断裂的,一定是平和的,一定是平衡的、安全的。所以,尽管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


    在彭寿的带领下,蚌埠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尽管如此,彭寿并没有一丝的懈怠,他始终心系企业,心系员工。彭寿常说:“我们的员工都很辛苦,大家也都把企业的发展当做一个事业来做。把单位当做家,把同事当做兄弟姐妹,这样大家都会很轻松,心不会太累。对于员工,我所能做的就是,让大家有尊严地活着。”彭寿对新玻璃事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激情和热爱,他表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每取得一项成功,我都感到喜悦。事业永无止境,我们会永远攀登。”


    在看到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彭寿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经常强调要居安思危,在看到自身长处的同时,也要认清自身的弱项。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蚌埠院正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您的评论:

0

用户评价

  • 暂无评论